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0-11-13 01:25:51 浏览:342
全国刑事律师咨询_行贿犯罪的未遂和既遂问题
我国现行行贿罪将“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了一个必备要件,但这一要件究竟属于主观要件还是属于客观要件,一直存在争议。行贿罪可以分为“主动行贿罪”(即未被勒索的情况下行贿)和“被动行贿罪”(即被勒索的情况下行贿)两种。笔者认为,在被勒索的情况下,“谋取不正当利益”是行贿罪的客观要件:如果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则不构成行贿罪。在未被勒索的情况下,“谋取不正当利益”是行贿罪的主观要件,即使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只要主观上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并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也构成行贿罪。 理清这个问题,将对区分行贿犯罪的未遂和既遂问题有所裨益。
一、在主动行贿的情况下,行贿罪是否既遂,并不以受贿人是否违背职责为行贿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标准,只要行贿人出于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并被接受的,就构成既遂。如果行贿对象拒绝接受贿赂,就是行贿未遂。此时,受贿人在收受贿赂后是否按行贿人的目的为其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影响行贿罪既遂成立,只是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情节予以考虑。
二、在被动行贿的情况下,只存在行贿罪与非罪的问题,不存在未遂。如果行贿人获得不正当利益,就是行贿犯罪既遂;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则不成行贿罪。
上述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现行行贿罪的未遂和既遂问题,但在司法实践当中仍存在不少疑问。这主要是因为现实中的行贿行为存在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越来越多的行贿人基于成本、风险、代价等因素的考虑,不采取当场交付贿赂的行为,而通常是先提出给予贿赂的暗示,根据对方的反应再行约定贿赂数额、时间及条件,最后实施交付。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理论主张将行贿过程细分为“行求”、“期约”与“交付”三种行为。“行求”,是指行贿人主动向国家公职人员提出交付贿赂的意思表示。“期约”,是指行贿人与国家公职人员达成的行贿人交付贿赂,受贿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行贿人谋取利益的协议。“交付”,是指行贿人向国家公职人员实际交付贿赂的行为。对行贿的“行求”与“期约”行为,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韩国分别称之为“表示给予”、“建议”和“表示供与”;对“期约”分别称之为“许诺给予”、“允诺”和“允约”,这些国家将行贿行为中的“行求”与“期约”行为都列入了犯罪。但我国行贿罪却只限于“交付”行为。
事实上,无论出现“行求”、“期约”与“交付”三种行为中的哪一种,行贿人都可能取得不正当利益。比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执法检查时,发现某商家生产的注射液不合格,但该商家负责人张三暗示执法人员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给予丰厚回报。由于执法人员放任不管,该药品流入市场,造成大范围人员中毒。案发时,张三还未将许诺的财物送出。
该案例中,执法人员肯定构成犯罪,但张三是否构成行贿罪却存在很大疑问,这就是我国现行行贿罪中“给予”只能作“实际交付”来理解的弊端。若没有实际交付行为,仅发生“行求”和“期约”行为不能构成行贿罪,也就无所谓既遂或未遂。只有当行贿人向国家工作人员交付财物而对方不接受时,才属于行贿未遂;如果对方接受,则属于行贿既遂。然而,司法实践中的困难还在于,一方“交付”而对方接受的行为,行贿人通常会辩称不是为了追求“不正当利益”,如果不能找出充足的证据证明行贿人已谋得不正当利益时,便无法立案调查,由此导致大量既遂的行贿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法律制裁。
找刑事律师,刑事辩护律师,在线咨询刑事法律问题,关注无罪辩护网。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