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3-07-05 06:25:35 浏览:23
10月26日,湖南高院举行线上新闻发布会,通报近日印发实施的《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该《意见》旨在通过积极建章立制,切实开展顽瘴痼疾整治,不断推进全省法院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审理,规范减刑、假释案件办理,严防“纸面服刑”现象发生。
《意见》共6章65条,主要包括明确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原则,不同情形下减刑案件裁判尺度,严把假释案件裁判关口,财产性判项履行和执行情况把握重点,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的具体要求等方面。
《意见》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刑罚执行机关应当以罪犯悔罪表现和客观改造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确保减刑、假释案件的办理质量。人民法院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依照法律、司法解释规定进行实质审理,不得简单依据罪犯计分考核情况和表扬数决定是否减刑、假释。刑罚执行机关应当客观、公正地对罪犯进行考核,如实反映罪犯在服刑期间的改造表现,并根据考核结果,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请减刑、假释,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假释。
《意见》明确,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既要考察罪犯在交付执行后的一贯表现,同时也应当综合考察罪犯犯罪性质和具体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原判刑罚及生效裁判中财产性判项履行情况。既要审查罪犯劳动改造、监管改造表现,也要审查罪犯思想改造情况。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切实防止审理流于形式。
《意见》还明确了不同情形下减刑案件裁判尺度,要求对因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13类社会危害性高的犯罪判处刑罚的罪犯在减刑时从严把关。明确严把假释案件裁判关口,要求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或者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等11种罪犯一般情况下不得裁定假释;累犯等4种情形禁止假释;职务犯罪罪犯等10种情形从严把握假释。同时,明确人民法院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应当将罪犯财产性判项履行、执行情况作为重点因素予以考虑。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