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
澳门
发布时间:2023-10-19 06:25:35 浏览:59
编者按
回首2022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一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分裂对抗、“脱钩断链”的鼓噪甚嚣尘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世界颠簸前行,再次来到了十字路口。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国落实全球发展倡议、首提全球安全倡议、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今天,由《法治日报》编辑部评出的“2022年十大国际法治新闻”在本版推出,让我们一起回望极不平凡的2022年。展望未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不变的是人们对光明正义的追求、对和平稳定的期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促进共同发展显大国担当 中国元首外交书写时代新篇
图为2022年9月15日至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资料图片)
2022年中国元首外交书写时代新篇。在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和引领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撒马尔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纷繁变幻的国际风云中,习近平主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开展元首外交,引领中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智慧与力量,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宝贵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开启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新征程。
首提全球安全倡议 为全球安全治理指明新方向
图为中国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者,更是落实倡议的行动派。《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第九次审议大会2022年12月召开期间,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公约》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焕发新的活力。 (资料图片)
2022年,中国在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加强全球安全治理方面又有新作为:中国国家领导人2022年4月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供了新方向。在6月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及11月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中方进一步明确阐释全球安全倡议的内涵、现实意义及目的。多国政府纷纷表态支持,认为这一重要倡议契合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共同心声,为破解世界安全困局、促进全球和平稳定提供了可行方案。中国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者,更是落实这一重大倡议的行动派。近一年以来,中方努力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在事关世界和平安全的重大问题上始终恪守客观公正,到在处理全球热点问题过程中坚持积极外交斡旋,建设性劝和促谈,再到在粮食、能源安全方面同多个国家一道倡导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并在二十国集团外长会上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中国为动荡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参加联合国维和30周年 中国成为守护世界和平关键力量
图为2022年12月29日,南苏丹蒙加拉,中国第九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长巡分队官兵正在担负警戒任务。人民视觉 供图
2022年是中国派出首支成建制“蓝盔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30年来,中国共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在世界和平安宁最需要维护的地方,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维和官兵的身影。在饱受战火摧残的人们渴望安全和稳定时,中国维和官兵为他们点亮了希望和温暖。正如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拉克鲁瓦所讲,“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上体现出大国担当”。
昆明-蒙特利尔框架通过 擘画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蓝图
图为2022年12月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右四)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右二)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全体会议上鼓掌庆祝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新华社发
2022年12月7日至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举办。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是一个兼具雄心、务实平衡的“框架”,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国际社会对“框架”的达成普遍给予高度评价,有舆论将其称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巴黎协定》”。作为COP15主席国,中方积极发挥政治领导力,克服种种困难挑战,推动各方弥合分歧,确保“框架”谈判取得积极成果。分析人士指出,“框架”将指引国际社会携手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生物多样性恢复进程,共同迈向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
RCEP生效释放巨大红利 区域发展迈向共同繁荣
RCEP生效实施一年来,释放巨大红利。图为2022年9月19日,观众在东博会东盟和RCEP精品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RCEP成员包括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RCEP的生效实施,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充分体现了各方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生效实施一年来,RCEP大幅提振地区经济复苏信心,为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投资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在当前全球贸易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RCEP是全球贸易体系一个巨大的稳定因素。中国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将继续展现大国担当,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分裂、对抗、逆全球化搅动世界的背景下高举发展合作大旗,为世界带来发展新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召开 “武汉宣言”凝聚各方共识
图为2022年11月6日,在湖北武汉拍摄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 姚琪琳 摄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2022年11月5日至13日在中国湖北武汉主会场和瑞士日内瓦分会场同步举办。“武汉宣言”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6日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退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说,“武汉宣言”的通过,展现了各缔约方对湿地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创新举措。国际舆论指出,“武汉宣言”是一份凝聚各方共识、展示全球意愿的重要文件,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责任。
俄乌冲突依旧未见曙光 世界能源粮食危机叠加
在俄乌冲突持续的大背景下,“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引发全球关注。图为“北溪”天然气管道。CFP 供图
自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已持续10个多月的时间,目前仍处僵持阶段,双方围绕谈判的立场分歧难以弥合。俄乌冲突发展至今,正是美国主导的北约坚持冷战思维、持续推动扩张结下的恶果。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添柴拱火”,加大政治和军事干预,导致相关各方矛盾和分歧难以弥合,和平谈判进程举步维艰。不仅如此,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还利用其在全球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对俄极限施压,在外交、经济、金融、能源和文化等多领域对俄实施多轮严厉制裁。目前,俄乌冲突已产生巨大外溢效应。地区安全架构失灵、军事对抗风险上升、全球供应链受阻、金融秩序遭受重创等“冲击波”殃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当前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更是让欧洲、非洲、中东等多地民生遭受严重影响。
美最高法多项裁决引争议 政治极化不断加剧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确立堕胎权的判例后,数百万美国女性失去一项基本的宪法保护,全美多地举行抗议活动。图为2022年6月24日,美国民众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抗议。 人民视觉 供图
2022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拥枪权、堕胎权、环境政策等一系列美国社会关心的问题作出争议性裁决。这些裁决被广泛质疑带有党派政治纷争的色彩,有损于最高法院的独立和公正。尤其是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1973年联邦最高法院对“罗伊诉韦德案”的判决结果,由保守派大法官组成的多数派认为,堕胎权并非宪法赋予的权利,数百万美国女性因此失去一项基本的宪法保护。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系列判决近乎以自由派、保守派划线,分别代表着民主、共和两党的政治利益。本应独立、公正的最高法院充斥着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争斗,逐渐沦为两党党争的擂台。近年来受政治极化影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乃至整个司法机构已成为党争重要战场,表决基本严格按党派划线,美国社会也在这种角力中不断撕裂。
副议长等人涉腐败遭指控 引发欧洲议会“大地震”
2022年年底欧洲议会深陷腐败丑闻。图为2022年12月22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多家媒体争相就贪腐丑闻采访欧洲议会副议长伊娃·卡莉的律师。人民视觉 供图
欧盟举足轻重的机构——欧洲议会,2022年年底深陷腐败丑闻。据多家欧洲媒体报道,欧洲议会副议长伊娃·卡莉及多名前任及现任议员因涉嫌腐败,被比利时警方逮捕,并遭到指控。这在欧盟内外引发一场“大地震”,欧洲议会及欧盟声誉因此受损。有批评者指责欧盟监督机制失灵,并认为欧洲议会迫切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以提高透明度、加强内部监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为此专门发声,呼吁建立一个新的道德机构来监督包括欧洲议会在内的所有欧盟机构。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被外界形容为“欧盟史上严重的腐败丑闻”可能会倒逼欧洲议会迈出改革的关键一步。
日一意孤行推“排污入海” 违反海洋法等多项国际公约
图为抗议者在日本东京的首相官邸外反对核污染水排入大海。 新华社发
2022年7月22日,日本核监管机构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正式认可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与此同时,尽管遭到国内外持续不断的反对,日本仍然一意孤行地推进排海设施建设,以赶在2023年春季前后正式开始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核污染水排海关乎全球海洋环境和相关国家公众健康,不是日本一家的私事。日本将核污染水排海的单方面决定有违核安全领域的相关国际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际环境法的一系列原则和内容,国际社会有权就日本排污决定作出法律应对,包括向国际法院或国际海洋法法庭提起诉讼或提请采取临时措施。全球多国敦促日方重视各方的正当合理关切,停止强推排海方案,同包括周边邻国和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利益攸关方及有关国际机构充分协商,寻找核污染水的妥善处置办法,包括排海以外的方案,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监督。在此之前,日方不得擅自启动核污染水排海。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