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快速咨询
全国专业无罪辩护刑事律师服务平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810条
全部
咨询 (56)
律师 (0)
法规 (744)
案例 (0)
罪名 (10)
更多

法规

  • 保险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的概念、认定、构成要件、立案标准、量刑标准、司法解释等内容。 保险诈骗罪的概念 保险诈骗罪(刑法第198条),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保险公司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

    2024-02-04 06:25:39 256人查看

  • 数百万元做广告专“瞄”老年人 一诈骗团伙被公诉

      移送审查起诉的诈骗犯罪嫌疑人多达100余人,受害老年人2万余人,诈骗总金额近6000万元……日前,经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对周某等4名主犯一审宣判,其中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3名主犯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六个月至十二年不等的刑罚,各并处50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罚金。   老人被骗引出诈骗团伙   2020

    2024-02-04 06:25:36 132人查看

  • 保险诈骗罪是否可以判缓刑?

    保险诈骗罪的犯罪分子如果最终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且符合下列条件的是可以判处缓刑的: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2024-02-03 06:25:37 142人查看

  • 保险诈骗立案前主动退还?

    律师解析: 可以,调解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达成协议。如果当事人一方不愿意调解,不能强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还应调查事实,分清是非,然后教育和帮助纠纷当事人互相谅解,在团结的基础上解决矛盾。应该强调,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决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规定。 【法律依据】:

    2024-02-02 06:25:37 141人查看

  • 诈骗金额11万判多少年?

    律师解析: 合法的借款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六百六十八条 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024-02-02 06:25:36 143人查看

  • 网络诈骗罪判几年?犯诈骗罪应当如何处罚?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网络诈骗罪判几年? 网络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024-02-01 06:25:38 153人查看

  • 诈骗团伙知道了我家人的联系方式和我的隐私照片要挟我怎么办?

    律师解析: 可以。申请人需持私有房屋所有权证、户口簿、身份证到当地政务中心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窗口办理分立户手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五条 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

    2024-02-01 06:25:37 137人查看

  • 为诈骗分子做“地推”5人因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被公诉

      为诈骗分子做“地推”   5人因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被公诉   正义网讯(通讯员潘志凡 周士梦)“大鹅(毛绒玩具)要吗?扫码送大鹅!”最近,地铁口出现了这样的推销。做任务送小礼品,看似没什么风险,实际上,犯罪嫌疑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诱导他人转发链接等信息至微信群中,以此实现“引流”,最终服务的还是电信网络诈骗。5月17日,上海市虹口区检察院检察官对一

    2024-01-31 06:25:35 136人查看

  • 直播刷礼物怎么认定为诈骗?

    律师解析: 夫妻离婚后又复婚之前的离婚协议还有效,双方是否复婚不影响离婚协议的效力,离婚时分割的财产在离婚后就是一方的个人财产,复婚后对复婚前的财产也适用结婚婚前财产的规定,属于个人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

    2024-01-30 06:25:37 133人查看

  • 信用卡诈骗案无罪案例

    信用卡诈骗案无罪案例 案例:吕某红、王某芳犯信用卡诈骗案((2017)川0421刑初74号) 裁判理由 本院认为,被告人王某芳以自己名义到银行办理信用卡后将卡交由被告人吕某红使用,王某芳为登记持卡人,吕某红为实际持卡人,王某芳前期对吕某红的恶意透支行为不知情。 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上也未实施恶意透支行为,银行根据预留的信息对王某芳进行催收,是基于王某

    2024-01-29 06:25:38 219人查看

推荐律师
  • 优秀刑辩律师

    杨树英 律师

    金融犯罪,刑事上诉,附带民事

    15632514568

  • 优秀刑辩律师

    黄书海 律师

    经济犯罪,金融犯罪,附带民事

    17710921395

  • 优秀刑辩律师

    张淑锋 律师

    经济犯罪,知识产权犯罪,附带民事

    15810764225

更多最新咨询
Copyright 2020 无罪辩护 京ICP备16052496号-1